中国肝癌、肝硬化治疗创新性解决方案技术平台
医疗技术成果全球分享平台

咨询热线
010-63715455

慢性乙肝基本治愈1例

       患者郭某、男、22岁,山东省菏泽地区单县人。在北京海淀区某物业公司工作。2005年11月15日以“慢性乙肝4年、早期肝硬化一年,伴间断性乏力、腹胀、颜面晦暗4年加重一年”为主诉来诊。

       该患者于2000年12月陪哥哥体检发现自己患有慢性乙肝。当时自己并无明显重度乏力,仅于工作后自觉有轻度乏力,以双下肢为著。即就诊山东单县当地最大的医院,确诊慢性乙肝大三阳,肝功能异常,转氨酶轻度升高。在北京309医院超声检查时,肝脏形态、结构均属正常。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,自行服用葵花牌护肝片4片,日3次。服用期间肝功能始终不正常,ALT最高时240u/L。2004年3月就诊北京某大医院,在著名专家的指导下开始服用拉米呋定片0.1g,日一次服。连续服用10个月,期间,在服用6个月时HBV-DNA曾一度发生阴转,肝功能也趋于正常。但服用近10个月时,不仅肝功能重新异常,HBV-DNA反弹至阳性,(>107),并且发生了YMDD变异。因此放弃治疗。2005年初,患者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自服一些保肝降酶类药物。(具体药名、计量记不清)。但肝功一直异常。2005年7月再次就诊北京另外一家大的三甲医院感染科,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,早期肝硬化。为求进一步治疗而来诊。
    既往:身体可从事保安轻体力工作,无重大疾病史。
    出生本地,无血吸虫病疫区接触史。无烟酒嗜好。无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家族遗传史,承认慢性乙肝“家庭聚集”现象,母亲、舅舅、姨妈、哥哥均有慢性乙肝。
       查:T:36.8度,脉搏:76次/分、呼吸:18次/分、血压:198/78mmHg。神志清,面色晦暗消瘦,发育正常,营养差,皮肤略黄,巩膜无黄染,双手无震颤、无肝掌。心肺检查无异常。腹部平软,未见隆起,腹壁静脉未见充盈、无反流。肝脏未触及,肝区有叩击痛。脾肋下3.5cm可触及。质中等,无触痛。双肾、膀胱及输尿管区无压痛。未叩出移动性浊音,双下肢无浮肿。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。
       辅助检查:1、血常规:白细胞3.5x109/L、血红蛋白115g/L、血小板45x109/L;2、乙肝五项:HbsAg(+)、抗-HBs(-)、HBeAg(+)、抗-HBe(-)、抗-Hbc(+);3、肝功能:ALT122u/L、AST100u/L、TBIL23.3umol/L、DBIL7.4umol/L,总蛋白76.2克/L,白蛋白42.5克/L,胆碱酯酶106ukat/L。4、HBV-DNA4.548x107cop/ml;5、YMDD变异:YMDD(+)、YVDD(-)、YIDD(-)。6、超声波检查:肝内回声呈点片状稍强回声,分布不均匀。门静脉1.7cm。肝内管道系统显示清晰。脾厚6.0cm,肋下5.0cm,脾静脉1.1cm。超声诊断:1、弥漫性肝损害2、早期肝硬化、脾大
    临床诊断:1、慢性乙型肝炎、轻度2、乙肝病毒YMDD变异3、早期肝硬化、肝功能代偿阶段,4、门静脉高压症、脾大,脾脏功能亢进。
    患者连续服药7天后,自觉乏力消失,双腿有力,食欲增加,饮食量比治疗前增加1倍。面色出现红润、有光泽。患者连续服药4个月后复查:1 、肝功能:ALT由治疗前的122u/L,下降到88u/L,AST由治疗前的100u/L,下降到50u/L,总胆红素由治疗前的23.3umol/L,下降到11.9umol/L,直接胆红素由治疗前的7.4umol/L,下降到4.7umol/L,总蛋白由治疗前的76.2克/L,下降在正常值75.6克/L,白蛋白由治疗前的42.5克,上升到45.6克/L;2、HBV-DNA:乙肝病毒治疗前4.548x107cop/ml,治疗后没有变化;3、超声波检查:肝内回声由治疗前的点片状稍强,不均匀;变为实质回声均匀。门静脉治疗前1.7,治疗后1.41,脾厚治疗前6.0cm,治疗后5.6cm,脾静脉治疗前1.1cm,治疗后1.2cm。
    连续服药至22个月复查:1、HBV-DNA3.56x107cop/ml;2、乙肝五项检查:HbsAg(+),抗-HBs(—)、HBeAg(+)、抗-HBe(—)、抗-Hbc(+);3、肝功能恢复正常;4、肝脏超声波检查:肝内回声密集,分布大致均匀。门静脉1.6cm。脾厚5.8cm,肋下1.0cm;5、CT:肝脏形态尚可,肝裂无增宽,脾厚超过5个肋单元。6、T淋巴细胞亚群:治疗前(7个月时)CD3绝对数1099、治疗后(16个月时)1234。治疗前CD4百分比44%、治疗后44%。治疗前CD4绝对数485、治疗后539。治疗前CD8百分比44%、治疗后46%。治疗前CD8绝对数487、治疗后567。治疗前CD4/CD8比值0.99、治疗后0.95。

       连续治疗28个月后复查:1、血常规:治疗前白细胞3.5x109/L、治疗后白细胞6.4x109/L、治疗前血红蛋白115g/L、治疗后169g/L、治疗前血小板45x109/L、治疗后血小板97x109/L;2、 超声波检查:肝内回声略增强,分布大致均匀。门静脉1.6cm。肝内管道系统显示清晰。脾厚。5.8cm,脾静脉1.0cm。超声诊断:肝硬化、门脉高压、脾大;3、CT:肝脏形态尚可,轮廓规则,实质内未见明显灶性异常密度。肝裂无增宽,脾厚超过5个肋单元。CT诊断:脾大;4、胃镜检查:慢性浅表性胃炎、活动性。
      经会诊治疗28个月后,于2008年3月18日停止治疗观察。停药6个月后复查:1、血常规:治疗前白细胞3.5x109/L、治疗后白细胞6.6x109/L、治疗前血红蛋白115g/L、治疗后148g/L、治疗前血小板45x109/L、治疗后血小板55x109/L;2、肝功能全部正常;3、HBV-DNA治疗前4.548x107cop/ml、治疗后3.83x103cop/ml;4、乙肝五项检查:HbsAg(+),抗-HBs(—)、HBeAg(—)、抗-HBe(—)、抗-Hbc(+);5、超声波检查:肝内回声密集,分布大致均匀。门静脉1.7cm。脾厚6.3cm,脾静脉1.1cm。 
       经会诊继续停药观察4个月(共10个月)后复查:1、血常规:治疗前白细胞3.5x109/L、治疗后白细胞6.0x109/L、治疗前血红蛋白115g/L、治疗后161g/L、治疗前血小板45x109/L、治疗后血小板70x109/L;2、HBV-DNA治疗前4.548x107cop/ml、治疗后<x103cop/ml;3、乙肝五项检查:HbsAg56.01 (+),抗-HBs2.00(+)、HBeAg0.080(—)、抗-HBe0.051(+)、抗-Hbc0.004(+);4、肝纤微四项:透明质酸(HA)由治疗前的(治疗7个月时)134.6ng/ml,下降到正常值的66.9ng/ml,层粘连蛋白(LN)由治疗前的51.911ng/ml、下降到正常值的43.6ng/ml,三型胶原(PⅢP)由治疗前的2.842ng/ml,上升到正常值的80.6ng/ml,四型胶原(Ⅳ-C)由治疗前的19.119ng/ml,上升到正常值的87.5ng/ml;5、超声波检查:肝胆脾、胰腺、双肾均正常。

    病案分析:
       这位患者有着极为特殊的临床特点:1、年轻男性,属于垂直传播的慢性乙肝;2、有明确的慢性乙肝家族史,母亲和舅舅、姨妈、哥哥都有慢性乙肝;3、曾经接受过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10个月的治疗,最终以病毒变异治疗无效而停止治疗。这位患者原打算使用其他核苷类药物继续进行抗病毒治疗,但是考虑到核苷类药物使用的长期性,乙肝病毒面对核苷类药物的易变性等等不利因素,最终还是选择了华泰康宁的中药治疗技术。
       我们首先把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,作为首要的、长期的治疗目标,同时给予患者积极的抗纤维化治疗。由于使用核苷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,导致乙肝病毒发生耐药变异,就给以后的免疫清除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,这就是患者经过长达2年的治疗时间以后,HBV-DNA仍然持续性阳性的真正原因。
       患者在停止中药进行免疫清除治疗后6个月的时间,在没有接受任何其他的药物治疗的情况下,首先发生了E抗原的血淸转换,乙肝病毒DNA检测由治疗前的4.548x107cop/ml,下降到3.83x103cop/ml(病毒降低1万倍)。在停药观察10个月的时候,复查HBV-DNA,乙肝病毒已经转阴,乙肝五项定量检查:乙肝表面抗体抗-HBs 大于2IU/L(+)。但是,这样的情况下,还不能够说是彻底治愈,只有表面抗体大于10IU/L的时候,确定患者乙肝病毒没有发生变异的情况下,才能够说是彻底治愈。患者在没有继续使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,HBV-DNA为什么反而转阴?这就是“延迟清除”的现象【类似于这样的患者,我们还有数例,将会陆续的登陆到我们的网站上面】。我们将对这样的患者,继续给予间断性治疗,直到患者的乙肝表面抗体生成量大于10IU/L—达到彻底治愈的标准为止。
患者至今没有出现乙肝病毒重新复制,属于基本治愈范畴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病案分析: 北京华泰康宁中医药(肝病)研究所  李文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08年9月6日
备 案 号:京ICP备12047638号-3

技术支持:网富-网络效果营销机构

李文侠,池艳君 出专家门诊